错过啤酒节的慕尼黑,依然精彩
提起慕尼黑,很多人就会一下子想到那举世闻名的啤酒节:整座城市同时陷入狂欢,街上行人或大醉或微醺,或自以为清醒地看热闹,一定是非常有趣的场面。
可惜啤酒节一般都在九月中下旬,正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忙碌的时间。况且她们年龄尚小,也不适合去参与这种群体放纵的活动。于是,我们在没有啤酒节的暑假,参观了清醒的慕尼黑。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市,常被评为德国最宜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文化氛围。但它也有别于我们心中的德国。比方说,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我们会自然以为它是新教国家。但慕尼黑和整个巴伐利亚仍旧奉行天主教。可它作为宗教改革时天主教抵抗新教的堡垒,又缺乏一座像巴黎圣母院那样雄伟庄严广为人知的大教堂。城市里面布满了一座又一座的小教堂。
第一天到达慕尼黑的下午,我们就逛了老城区的四座各具特色的小教堂。
黄色外观的铁阿提纳教堂,位于音乐厅广场(Odeonsplatz)。教堂的双塔和圆顶是经典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圆顶这个角度看不清楚,大家自己想象吧)
教堂内部的装饰虽然繁复,但因为采用的白色,显得整洁又宽敞。顺便说一句,内部使用白色装饰,是巴伐利亚教堂的典型特征。
看!它是真的有穹顶!
每组石柱的装饰都不一样,整体风格又和谐统一,可见其修建时的用心。
紧邻老市政厅钟楼的圣神教堂,据说是慕尼黑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虽然空间狭小,但主色白色有着加大空间的错觉。其他辅色都采取低饱和度的颜色,让人精神舒畅。雕刻和绘画充满细节,灵动而不凌乱。
圣神教堂是这四座教堂中我最喜欢的。
阿桑教堂是我们在巴伐利亚参观过的唯一内部不是白色装饰的教堂,非常特别。它起初只是一座私人教堂,是阿桑两兄弟用来展示他们艺术作品的地方。后来迫于民众压力对外开放。
可惜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教堂外部在维修,内部也被铁门拦住,只能隔着门向里面观望。
坐落于玛丽安广场一旁的圣彼得教堂,是慕尼黑最古老的教堂,当地人称老彼得,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甚至还有一首歌曲这样唱到“没有圣彼得教堂,慕尼黑就不是慕尼黑(Munich is not Munich without St. Peter)”。
(此处应有外观照片,但某人没拍。)
圣彼得教堂的内部不大,也是以白色为主,辅以柔和的粉色和金色作为点缀,加上巴洛克风格的穹顶画,是一个能使少女心得到满足的地方 。
教堂里有一副玻璃棺,装着圣蒙迪蒂亚的遗骨。她在公元四世纪因信仰基督教而被罗马人斩首。1675年,这具遗骨被教皇送给慕尼黑,以表彰和感谢这座城市在宗教改革期间对抗新教的贡献。同时也提醒信徒,那些为罗马教会事业而牺牲的人,不必等待末日审判便可直接升入天堂。
圣彼得教堂的钟楼顶部是玛丽安广场周围的最佳观景地。但是需要爬上306级台阶,且没有电梯。我们第一天来到这里时,还饱受时差困扰,根本没有力气爬上去。直到第三天傍晚我们才鼓起勇气爬了上去。虽然那天最高温只有26摄氏度,我们是傍晚关门前最后一批上塔的,还是爬得汗流浃背。夏天登塔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消暑降温。
钟楼顶上能看到慕尼黑中心区玛利亚广场的美妙景色。
玛利亚广场千年来一直是慕尼黑的中心。广场的一侧被雄伟的新市政厅大楼所占据。
新市政厅大楼建于19世纪末期,采用新哥特式,尖塔高280英尺(85米),塔上的雕像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基督教圣徒,其实是巴伐利亚的国王和贵族。
市政厅塔楼可以乘电梯到顶部俯瞰广场,但我们觉得看不到市政厅本身,这座广场的观赏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没有上去。
新市政厅以其钟琴表演闻名。每天的11点和12点,以及3-10月的17点,钟琴都会表演10分钟。表演开始,钟琴奏响两分钟的歌曲,然后上面一层的人偶随着音乐表演,讲述1568年在集市广场举行的一场贵族婚礼。新郎新娘在“看台”观看了婚礼游行和骑士角逐。然后是下面一层人偶的表演,讲述的是制作木桶的桶匠在致命瘟疫解除后在街上跳舞的场景。最后再播放一段歌曲。
听上去是不是没有特别精彩?我们看完也是这样觉得的。直到我们看完布拉格天文钟的表演,才知道这个表演是如何难得。
矗立于广场中心的就是玛利亚圆柱。其修建时间有争议。基座四角分别是四个小天使斩杀恶魔的雕像,龙代表战争,狮子代表饥饿,蜥蜴代表瘟疫,蛇代表异端——即新教徒(也有地方将其解释为失信)。
广场一角的小喷泉叫鱼泉。原址上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喷泉,二战中被毁,战后利用其残留部分,建成了现在的喷泉。
新市政厅东侧带有尖顶的建筑是老市政厅。1938年11月9日,希特勒正是在这幢建筑里呼吁德国人起来洗劫一切犹太人。(下图左边就是前文提到的圣神教堂。)
老市政厅之所以看起来比较新,是因为它在二战中被盟军的炸弹摧毁,并在战后重建的。
而新市政厅看起来更旧,因为它在炸弹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在1945年美国人占领慕尼黑后成为美国军事总部。
在玛利亚广场上能看到圣母教堂的双塔,它是慕尼黑最高的一座教堂(但双塔也仅有99米高)。它的入口不在玛利亚广场,因为从网上图片看,内部装饰一般,我们没有绕过去入内参观。
下面两张照片都摄于圣彼得教堂的钟楼顶。
在慕尼黑的第二天,我们只安排了两个项目——王宫和老绘画陈列馆,没想到,竟然也很匆忙。
因为全家都睡到8:15才起床,吃完早饭折腾到王宫附近已经是10:30,买好票进去又花了十几分钟。
多数宫殿售票处都可以买到14天通票,但他们不会在价目表里标出来,要自己跟售票人员说你想买这种票。
更多信息请见:
https://www.schloesser.bayern.de/englisch/palace/objects/jahresk.htm
500年来,这里一直是执掌巴伐利亚政权的Wittelsbach家族的居所,始建于1385年,后经过不断的扩建和重修,扩展到今天的规模。二战中它在盟军的空袭下一片狼藉。今天游客看到的王宫,和慕尼黑的大部分历史建筑一样,都是战后重建的。
王宫分三个部分:宫殿、珍宝馆、剧院,三部分各有不同的票和组合票。14天联票里包含全部三个部分。参观宫殿我们用了两个半小时,因为肚子饿了急着出来找吃的,不然会用更久;珍宝馆和宫殿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十个展室,面积不大,但安安要求老田为大多数珠宝拍照,我们总共用了一小时;剧院10分钟足矣。
王宫虽然外观朴素,内部却华丽无比,而且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房间。整体虽然比不上凡尔赛宫,却远超马德里王宫和维也纳美泉宫。更重要的,它不像后两者那么小气,可以照相。
大厅中央,一侧是他们的家谱,对面有三幅尺寸格外大的画像,下排左面是查理曼大帝,右面是路易四世。
古物大厅比祖先画廊光线要昏暗一些,色调淡雅,装饰古典。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都让人一见难忘。
他的孙子,童话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也葬在了这里。(题外话,路德维希二世是我们来到巴伐利亚的理由,我会为他专门写上一篇文章。)
宫殿参观到一半,肚子就饿了,加上时差作祟,两个孩子开始耍赖,找到地方就坐下,也不肯听讲解器。我们只好匆匆出去找午饭。
王宫附近好吃的不多,我们找到一家还比较受推荐的Spatenhaus,结果非常普通。好在附近有星巴克可以买冷饮,还有Ladurée的马卡龙,帮助全家顺利回血。
吃喝完毕回王宫去参观剧院。
剧院入口在建筑外围,要绕着王宫走大半圈才能找到。
这里能参观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剧院大厅。红色和金色为主的装饰,使它显得特别豪华。
不过剧院仅有不到400个座位,只有在广角镜头下,它才会显得不那么局促。
剧院的装饰基本采用涂漆木材,看起来像大理石的雕像,甚至天鹅绒幕布,都是木雕制成的。
剧院包厢分四层,最下层是市民使用,二层是皇室成员,中央最大的包厢是国王包厢,上面两层是朝臣使用的。路德维希二世偶尔会包下整间剧院,独自在这里欣赏表演。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剧院并非原始剧院。原剧院位于这里不远处,被二战的炮火摧毁。幸运的是,此前大部分木刻内饰已被移走并妥善保存。战后,在此地用原始装饰重新修建了这座剧院。
珍宝馆只有十间展厅,展示着代表Wittelsbach家族昔日繁华的奇珍异宝。
第三展室里的圣乔治屠龙圣物箱,镶嵌着2000多颗宝石。金盒子里装着圣乔治的遗物,他是Wittelsbach家族的守护神。
第五展室的中央,展示着国王的王冠、权杖、佩剑和腰带、帝国球体、印章容器、以及王后的王冠。1806年1月1日,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四世被宣布为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一世。王室立刻向在法国的拿破仑王冠的制作者定制了这一系列物品。
其他一些珍宝。(友情提示,越往后看越动人。)
逛完王宫,已经接近下午4点半了,还有老绘画陈列馆没有去。
老绘画陈列馆
老绘画陈列馆是1836年为了收纳Wittelsbach家族的画作藏品而建立的,汇集了16-18世纪的欧洲名画。因为现在新绘画陈列馆在关门翻修,它所收藏的部分19世纪名画也放在老绘画陈列馆展出。
老绘画陈列馆周一闭馆,周三到周日17点关门。好在这一天是星期二,开放时间会延长至20点,让五点才赶到的我们一家顺利进去参观。
王宫可以背着小的单肩包进入,老绘画陈列馆却要求所有包包必须寄存。存储是免费,但需要2欧元的硬币作为押金,才能锁上柜子(开柜后会归还押金)。如果没有硬币,可以去售票处换零钱。(如果连纸币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提款机。)
进门前可以拿到的官方地图,用处不大,因为它没有标出任何展品中的亮点。如果想要看心仪的世界名画,最好的办法是地毯搜索式逛遍整个博物馆。好在,它面积不大,一小时出头足矣。
我们去的时候,一楼展区有一大半没有开放,地图和门上都没标,在我们要推开某扇门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了。
在目前开放的这部分,我们看到了4幅梵高。最有名的是一幅向日葵。
梵高在阿尔勒一口气画过7幅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现在在各大博物馆中可以看到的有5幅。其中这一幅和费城艺术博物馆中的有12朵花,其他三幅有15朵花。我刚好两种各看过一幅。
可惜的是,这张照片上看不清原画上厚重的肌理感,无法让人体会梵高落笔时的狂放不羁。颤动的色彩,使这幅画成为“蓝色与黄色的交响乐”(——梵高给提奥的信中这样诉说他作画时的野心)。在梵高心里,向日葵就是生活的象征,是南法的标志。而在我们心中,向日葵也成为了最能代表梵高的意向。
一层还有一幅我比较喜欢的马奈笔下的莫奈。比马奈小8岁的莫奈刚出名的时候,早已成名的马奈还以为有人冒充他,大为光火。后来两人竟然成为了朋友,马奈还画下了在小船上写生的莫奈。这幅画中水面涟漪的画法,明显是受到了莫奈画法的影响。这段佳话,让我想起韩愈1200多年前所说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楼有丢勒的自画像,毛领质感堪称一绝。
达芬奇二十多岁时所画的一幅圣母像,背景中已经采取了他所创的“空气透视法”,通过颜色和对比度的变化,营造出景深的层次。
拉斐尔的三幅画,人物关系亲密自然。尤其左边那幅。这种亲密赋予了圣母与圣婴更多的“人性”。中间那幅画中出现的小天使,不知道是不是为日后出现在《西斯廷圣母》中的小天使做的练习。(《西斯廷圣母》我会在后面的游记中写到。)
伦勃朗的《基督生平》的六幅画,左边第二幅基督脚旁的那个人,正是画家本人。
鲁本斯的大量用真实的裸体描绘的神话故事,我就不放了,免得有些人受不了。
他新婚不久画的与妻子坐在树下的自画像,我猜想可能快要送去修复了。我站在画前,觉得妻子的右边衣袖已经与丈夫的衣服混在了一起,可是回家看看家里的高清印刷品,发现二者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啤酒花园
·
这一天的晚餐我们晃悠到了中国塔啤酒花园。它位于英国花园之中,1791年就开始营业了,是慕尼黑最古老的啤酒花园。附近还有一个playground,吃完饭可以让孩子们消消食。
虽然看上去座位没有坐满,但取餐的地方让我一秒梦回中国高峰地铁站。能不被挤瘦,那都得是绝顶幸运之人。
它家的啤酒相当好喝,而且有适合我这种酒精过敏人士的无酒精啤酒。还分大杯小杯,适合不同需要。从此,我就经常点无酒精啤酒,在德语区(德国和奥地利)无论什么牌子,都不错。其他地方,品质就没有那么稳定,有时候会遇到不那么合口味的。
传说中的巴伐利亚烤猪肘就没有那么好了,皮完全是硬的,再好的牙口都要败下阵来。我们后来还不信邪地在巴伐利亚点了好几次猪肘,无一例外,全都没有达到我对“美食”的要求。而且我不是随便走近路边一家店就乱点,都是起码看到有很多好评才敢下手。咱只能说,德语区的美食,不适合中国老饕。不挑食不信邪的,您随意,但凡觉得自己对美食有些追求的,来德语区旅游以前,劝你先给自己做做心理建设。
宁芬堡宫
在慕尼黑的第三天,完全不受时差困扰的我们又睡到自然醒,中午12点才到达第一个景点——宁芬堡宫。
几百年来,这里曾一直是巴伐利亚统治者的避暑别墅。在这里,7岁的莫扎特举办了一场广为人知的音乐会,60岁的路德维希一世向蛇蝎美人Lola求爱,路德维希二世出生并受洗。
我们是自驾过来的,工作日停车场并不十分拥挤,接近正午还能找到离宫殿很近的停车位。据说从城里乘火车或电车也很容易到达这里。宁芬堡宫的所有开放项目的门票,都包含在14天联票里。但联票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在售票处换一下门票。
走近宁芬堡,最先吸引住我们视线的是湖里的天鹅。
宁芬堡宫外观看起来很大,但至今仍有Wittelsbach王族后裔居住在宫殿侧翼,不对外开放。宫殿开放的部分有限。
宫殿内部虽然没有慕尼黑王宫那么宽敞,但因从未被轰炸过,更加原汁原味。
进入宫殿,首先来到大厅(Great Hall)。它是整个宫殿的中心,也是巴伐利亚最雄伟,保存最好的洛可可房间。
开放的部分本就不多,当时还有一部分在关闭维修,除了大厅,让人过目不忘的房间就很少了。
路德维希一世的美女画廊,用36幅美女图做装饰。路德维希一世喜欢从公众中挑选美女,让她们到宫廷“留影”。这36位美女,身份从平民到公主,大多都是黑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路德维希一世的喜好。
由于灯光原因,把所有美女都拍清楚并不容易。安安在礼品店买了一本书,专门介绍这些美女。不仅有每幅画的清晰大图,还有每个美女的生平故事。随便翻拍一页给大家瞧瞧。
这间王室寝宫里的家具和摆设,与1845年路德维希二世在这里出生时大致相同。一个结局不那么美好的童话,就从这里开始了……
虽然宫殿里面积不大,外面可以走和参观的地方却大得惊人。离宫殿最近的就是马车和瓷器博物馆。
马车博物馆大厅里有一辆由八匹白马拉着的金色马车。1742年,就是它把Karl Albrecht Wittelsbach拉到法兰克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匹的数量,也象征着马车拥有者的地位——皇帝八匹,国王六匹。
小房间里是路德维希二世的马车和雪橇。金光闪闪,精致繁复。
上面一层楼是瓷器收藏,只有几只鸟儿让人印象深刻。
后花园中有四座可参观的小屋。
第一座是地图上的9号,Amalienburg。它是四座小屋里最大最美的,里面适合拍人像。
黄色小屋badenburg是地图上的12号,里面的装饰是中国风,不适合作为人像背景。
18号的Pagoclenburg是四幢小房子里最小的,但却很上相。一间青花瓷“大”厅可以拍人像,绿色卧室只能站在门口向里张望。
地图上的19号Magdalenenklause,是第二大的房子。里面的贝壳小教堂很有特色,不逊于王宫中的贝壳房间,上面的小窗户甚至让我们想起巴塞罗那的高迪。但是,实在太久没人打理了,大家看了下面第二张照片就会明白我的所指。
转完这四座小屋,腿已经累细了一圈。赶快开车回旅店休息。
再放上花园中的几个角落。
归
途中还不忘再拍上一张的天鹅与城堡。晚饭后去城中心爬了老彼得教堂。这部分已经在前文说过了,不再重复。
最后的最后,再放几张慕尼黑街景吧。
国家歌剧院外观(据说平日里没有彩虹装饰)
不知道什么门
不晓得什么街
一个UFO
单独看城区的景点,慕尼黑的旅游资源不够丰富,值得称道的只有两座宫殿一座博物馆。饮食方面更是匮乏,虽然啤酒的确出众,但各种肉类的烹调方法,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但是整个巴伐利亚州风情万种,把慕尼黑作为其中的一站,是足以度过愉快又充实的几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