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帝国科尔多瓦
在详细逛科尔多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它所在的安达卢西亚。
409年,苏维汇人(Suevi)、汪达尔人和阿兰人(Alani)这三支日耳曼部族涌进伊比利亚半岛。汪达尔人蹂躏全境,但主要定居在西班牙南部,因此当地名为安达卢西亚(源自Vandalusia,意为汪达尔人之地)。几年后,又一支日耳曼部族——半开化的西哥特人横扫西班牙,征服了之前的三支侵略部族,汪达尔人被迫退出西班牙南部,进入北非。已部分罗马化且多为基督徒的西哥特人,就在半岛上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王朝。
公元711年,当统治西班牙的哥特王朝日益腐败衰落的时候,征服了北非的阿拉伯人派遣柏柏尔人作为先锋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迅速占领了西班牙南部的大部分土地,推翻了西哥特人的基督教王国。就这样,穆斯林的文化夹带着北非的风吹进了西班牙,在后来的700多年里在西班牙扎根,形成了欧洲最具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的摩尔文化。如今,摩尔人作为一个民族虽已消失,但典型安达卢西亚人的黑皮肤黑眼珠,仍旧反映出摩尔血统。
阿拉伯文明在西班牙共有三个中心,都在安达卢西亚,他们是科尔多瓦、塞维利亚和格拉纳达。它们各自的鼎盛时期大致为: 科尔多瓦756-1010年;塞维利亚1010-1248年;格拉纳达1248-1492年。
如今留存在科尔多瓦、塞维利亚和格拉纳达的摩尔遗迹,可以证实这些城市远比当时西班牙或任何欧洲的基督教城市人口更多,更繁华,艺术上也更辉煌。
下面我就一起去摩尔文化的第一个巅峰所在地科尔多瓦看一看吧。
当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的时候,穆斯林世界正处于第一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也就是我国古代所说的大食国。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穆斯林世界发生了一场什叶派阿拔斯领导的政变,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帝国,并且迁都巴格达。因为阿拔斯王朝多用黑色,所以史称黑衣大食。(有意思的是黑衣大食在刚建立的第二年便同唐朝的军队在中亚地区展开了一场怛罗斯战役,被称为当时东西方最强大两个帝国的一次正面碰撞。)
倭马亚王朝的后裔大多数在政变中被杀害,只有一个帝王遗孙拉赫曼侥幸逃脱,于公元750年来到了西班牙的科尔多瓦。
此前在此推翻了西哥特人统治的阿拉伯军事长官,接纳了这位逃亡者作为他们的君主,建立了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史称白衣大食。
这个王朝延续了近三个世纪。当其他欧洲人已经忘记罗马诸神而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学者却将希腊罗马文化发扬光大,兴建大量的图书馆,翻译古书,而这些书籍又被放到驴背上跨过比利牛斯山运到了欧洲大陆。
到了10世纪,科尔多瓦成为了堪与阿拔斯王朝统治的巴格达媲美的文化中心,并且是当时西欧最大、最富裕、最文明的城市。
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是建在西哥特的圣文森特教堂原址上的,而圣文森特教堂则取代了更古老的一座罗马神庙。
当穆斯林攻占下科尔多瓦之后,他们买下教堂的一半,作为自己宗教仪式的场地,但允许基督徒使用另一半。两种仪式在这座教堂里并行了近半个世纪。
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Abderrahman I)统治科尔多瓦后,因为思念故乡大马士革的清真寺,同时也为了彰显自己作为真正的穆斯林哈里发的威严,决定在科尔多瓦建造一座大型的清真寺。于是将另一半教堂也购买下来,拆毁后在原址兴建了清真寺的第一部分。此后200年里,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们持续扩建,最终完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清真寺,倭马亚王朝也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清真寺最初修建时,石材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柱子材料颜色各异,高度也不相同。为了达到统一的规格,这些石柱有些被埋到地面下,有些则加上基座垫高。下面照片上相邻的两个石柱,便是对这一点的最佳诠释。
有人说清真寺的美丽石柱可能吸收了教堂和神庙的结构元素。圆柱支撑着双重马蹄形拱券,这种结构可以利用较矮的柱子便支撑起很高的屋顶,使整个清真寺显得轻盈。
科尔多瓦清真寺的米哈拉布(mirab,又译壁龛)因为受结构的限制,并不像大多数清真寺朝向麦加的方向,但装饰却极尽繁琐和铺张。
这座大清真寺比其他建筑更能显示出摩尔人建筑在西班牙的诞生和兴衰。
它的每一次扩建都不改变或破坏任何已有事物,只拆掉一面墙以增加面积。最早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785年兴建时,摩尔人征服西班牙不到一个世纪,建筑还比较粗糙;到哈卡姆二世在10世纪第二次扩建时,阿拉伯建筑已登峰造极;而曼苏尔的最后一次扩建则显现出艺术成就的盛极而衰。
仔细观察如今留在这里的800根柱子,可看到这一地区在这几百年里曾经存在过的几乎所有建筑风格。
扩建与原建筑交界处:
相邻却不同的石柱,与前面不同的拱券:
与前面建造风格迥异的拱券,应是第一次扩建时建造的:
连清真寺外面的门,也各不相同
就在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达到极盛的时候,科尔多瓦的一场暴乱结束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西班牙穆斯林世界也变成了多个小王国,彼此纷争不断。而与此同时,北方的西班牙天主教王国逐渐强大起来,自穆斯林入侵之时便开始的天主教光复运动开始取得了进展。终于在1236年攻克了科尔多瓦。
基督徒征服科尔多瓦后做的头几件事之一,就是把清真寺大部分的出入口用石头封住,使室内变得阴暗,把这座清真寺当教堂用。穆斯林仍然被允许使用清真寺进行祷告。毕竟摩尔人在这里生活了500年,连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也觉得摩尔人应该属于这片土地,更何况在穆斯林君主统治的时期,天主教徒也有信仰自己宗教的自由。
然而和谐共存只是取决于统治者的宽宏或怜悯,最终在查理五世时期,有位狂热的地方主教请皇帝批准拆除建筑的中心,改为安置16世纪风格的大型唱诗席。主教最终获得皇帝许可,不顾市民激烈反对,强行设置唱诗席。
清真寺被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巨大的天主教教堂从清真寺破顶而出,破坏了清真寺的建筑纯正性。但整座建筑是如此之大,有些游客甚至可能没有发现这个突兀的存在。
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天主教圣坛,并不丑陋,却不和谐。
巨大的唱诗席,在欧洲多少教堂里都有,却不该出现在这里。
清真寺的宣礼堂也被改成了钟楼。
完全没有改变的只有庭院里面的橙子园和洗礼池。
罗马桥
教堂前边是瓜达尔基维尔河,河水湍急,上面的小桥是由罗马人初建,由摩尔人扩建至现在的规模的。
靠近清真寺这一侧的桥门,颇有点希腊神庙的风格。
在桥对面,还可以看到清真寺全貌(只有长焦镜头才能照清楚)。
过了桥,可以穿过巨大的桥洞走到河边。
老田前些年9月去的时候,有些花花草草,还蛮好看的,但2月底什么都没有。
桥头的要塞卡拉奥拉塔,是为了保护该桥而建的,与罗马桥和桥门一起被列为西班牙国家文物。据说里面是个博物馆,我们没有进去看。
百花巷
在科尔多瓦,随处可见这样优雅的小巷,白墙上装点着各种鲜花。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
这些独具风格的白色房屋,便是摩尔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走累了,我们随便挑个餐厅吃饭(左边伸出个招牌那个小院)。装修美,食物棒,十分推荐。
传说中的百花巷,因为正对着教堂的钟楼而闻名,但据说旺季想拍到无人的照片,只能住在科尔多瓦,赶在大批游客之前或之后去。
王宫
科尔多瓦王宫算不上恢弘壮丽的建筑,却在西班牙历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1236年,科尔多瓦被天主教徒攻克。1328年阿方索十一世下令大兴土木,在原摩尔人建筑的基础上改造出了这座城堡。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一世和其丈夫费尔南多二世)把这里作为在安达卢西亚的驻地,在此谋划并完成了收复塞维利亚和格兰纳达,最终统一了西班牙。双王在此驻扎时,还曾接见前来寻求远航资金的哥伦布。
王宫分城堡和花园两个部分。
城堡不大,也没有恢复维持成鼎盛时期的模样,里面空空荡荡,到有了些古迹的味道。
城堡的塔楼可以登上去,不爱登高的我们也糊里糊涂登了上去。
塔楼上可以远远地看见清真寺。
近近地瞧着后院的废墟和里面的猫。
高光部分还是它的花园,有远远近近的好几座水池。横看竖看都美,远拍近拍都靓。
花园里有双王和哥伦布的塑像。这仨人,改变了美洲大陆的历史。
千年前欧洲最繁华的都市,如今变成了其名不扬的小镇。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只是在这里匆匆路过,但是却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希望以后还能有缘再度踏上这片土地。